半月谈评论员 丁静
“每天无所事事也睡不着觉”“心情莫名烦躁”“上有二老,下有一小,工作丢了,还要半夜抢菜,感觉人生一塌糊涂”“为一点小事就能吵起来”……新冠肺炎疫情仍在持续,对公众心理健康产生不少负面影响。一些地区疫情虽然实现动态清零,人们获得了身体的“绿码”,但仍有人困于心灵的“红码”。
特别是确诊病例和患者家属,一线医务人员和志愿者,承受了不少负面信息;一些疫区群众,出现了对未知的恐惧和焦虑;还有一些人长期关注疫情信息,产生了“共情伤害”,也需要心理重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疫情期间,尤须如此。近年来,国家已作出具体部署。2020年,有关部门就印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将心理危机干预纳入疫情防控整体部署。武汉疫情期间,心理干预专家同步进驻,减轻疫情所致的心理伤害,促进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前,国内疫情防控形势复杂严峻,各方面任务繁重。越是此时,越应该重视社会心理建设。
要构建透明、高效的信息沟通机制。谣言是恐惧的“快递员”,每当某地出现疫情,谣言往往不会缺席。此时信息公开越及时、透明度越高,人们的积极情绪越多、消极情绪越少。经过疫情的历练,大部分城市已经建立了行之有效的官方信息发布机制,努力让真相跑在谣言前面。比如,此次北京疫情发生后,政府多日在晚上召开疫情发布会,甚至下午开罢晚上再开,坚持以快制快、处置不过夜,最大程度减少信息失真、动员社会参与。这就有助于降低社会的恐惧心理。
要大力畅通群众求助通道。疫情中,一些地方出现群众买菜难、看病难等问题,求助电话打不通,群众甚至自发制作“互助文档”传递求助信息。如果任由这种状态持续,公众的恐慌情绪必然放大。对此,浙江在全省各级新媒体设立“战疫求助平台”,24小时不间断接受在线咨询求助。类似的举措有助于化解群众怨气,值得提倡推广。
要加快构建邻里互助的韧性社区。本轮疫情意外让不少生活在大城市里的人认识了更多邻居。从“电梯上打个招呼”到“危难中慷慨相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现代社会依然需要建立守望相助的邻里关系。党员干部、志愿者下沉社区防疫,体现了党组织和社会组织强大的动员力,是个立竿见影的好办法。但社区终归是居民的社区,居民应该发挥主体作用。这需要得力的组织者,常备应急资源,注重日常培训,遇到一般灾害,社区自己就可以扛一阵。这样的韧性社区,关键时刻才能稳住居民情绪。
要在社会治理中更多考虑社会心理因素。现代社会治理,既要有行政、司法、制度的“刚性”,也要有民主协商、文化濡染、社会认同的“柔性”。治理中更多考虑社会心理因素,有助于赢得人们的理解与支持,在降低治理成本的同时,收获更好的治理效果。社会治理最终要解决人的问题,应当借疫情之机,尽快补上心理服务的短板,依托社区心理服务机构,聚焦医护人员、志愿者、老年人、困境儿童等重点人群,让大家切实感受到心理服务就在身边,让焦虑情绪得到及时缓解。
当然,社会心理建设不能仅采用简单的救治逻辑,更根本的是,要尊重、理解并依循心理行为规律开展社会治理。只有让居民知情、参与、监督,居民心里痛快了,心灵“绿码”时时在线,才能团结社会治理的最大“公约数”,绘就抗击疫情的最大“同心圆”。 【编辑:房家梁】
上一篇:第一页
中新网太原5月25日电 (范丽芳 刘帅)“回去后保重身体!”“感谢感谢,辛苦啦!”5月25日,随着山西省太原市最后1例本土新冠肺炎感染者治
中新网海口5月25日电(记者 王子谦)海南省政府25日公布《海南省人均预期寿命提升行动计划(2022—2025年)》(简称《行动计划》),目标到2023
新华社上海5月25日电(记者何欣荣、杨有宗)“上海市浦东新区有290亩‘南汇8424’西瓜滞销……”近日,这样一条求助消息在社交平台上广为传播
天津5月25日电 (王君妍 王在御)记者25日从天津港保税区企业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海油工程”)获悉,在距深圳东南200多公里、水
(抗击新冠肺炎) 江西住院本土确诊病例清零 南昌全面恢复新冠疫苗接种 中新网南昌5月25日电 (记者 吴鹏泉)随着24日2例住院本土确诊病例治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