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8月11日讯(记者 包勇 通讯员 陈军睿)8月10日12时03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首颗“浙产”人工智能卫星——“地卫智能应急一号”发射成功。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在太空部署AI智能体有很高的技术壁垒,距离发射已经过去了30多个小时,身处太空的它现在怎么样了?今天,浙江在线记者专访地卫二空间技术(杭州)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兼CTO王春晖。
不但“活着”还很健康
从“地卫智能应急一号”发射成功的那一刻起,王春晖倒是有些紧张了。
“卫星发射成功,我们的工作才刚开始。”王春晖说,只有当卫星把信号从太空传回地面,才能说明卫星还“活着”。
等待、守候……8月10日晚上21时15分左右,遥测接收终端的数据突然有了更新。“地卫一号有信息传回了!”不知哪位研究员在办公室里喊了一声,现场热闹了起来。
温度正常、电流正常、电压正常、卫星姿态正常……卫星健康指标一项项被解析出来,看着卫星健康“体检表”,王春晖才缓缓呼了口气,卫星一切正常。
凝聚了整个团队一年半心血,终于取得了收获。“在这个卫星上天之前,我们已经作废了一颗卫星。”王春晖说,卫星的设计研发周期在半年时间,作废意味着半年心血全部白费了。
太空生存“三重门”
太空环境高度复杂,“地卫智能应急一号”已发回信息,是不是意味着往后的道路就能一帆风顺了?
“答案是否定的。由于搭载了智能载荷处理单元——‘弦’平台,卫星将面临巨大的考验。”王春晖开始讲起了AI卫星太空生存指南,必须得过三关。
第一关,关乎力学。火箭发射时,产生强烈震动,这就考验了“弦”平台自身的强度。“目前,卫星有了‘心跳’,第一关已过。”王春晖笑着说。
第二关,关乎热学。考验“弦”平台在极寒和极热的温差下能否正常运转。“极寒可达零下269℃,极热可达100℃以上。”王春晖说,在设计上,卫星温控保持在0到40℃之间。
第三关,关乎辐射。“太阳辐射对电子元器件杀害很大,我们给卫星‘穿’上了坚硬的金属外壳。”王春晖说,还有高能粒子也考验卫星的电子系统可靠性。
它不完美但以后会成熟
在王春晖眼中,“地卫智能应急一号”是一颗什么样的卫星?
“AI卫星还在创新阶段,需要不停探索,这颗卫星还不完美,需要迭代更新,才能找到AI卫星的最佳状态。”王春晖直言,在地面测试百次,不如在轨测试一次。
本次发射,“地卫智能应急一号”将在天空将进行多种智能应用程序的运行和验证,评估多方算法和模型的在轨应用效能。
“卫星还需要迭代更新2-3次才能到成熟的状态。”不过,王春晖对AI卫星的未来充满信心,这信心来自于研发团队那一张张年轻的脸庞。
这支团队聚集了一大批拥有博士和硕士等高级学位的中外顶尖技术人才,其中包含众多行业佼佼者。研发团队硕士及以上比例65%左右,28岁及以下占总人数比为49.23%。
“随着地面人工智能产业不断发展,AI卫星是大势所趋。”王春晖表示,企业将在如何提升卫星算力上潜心研究,通过算力提升支撑算法,才能让AI卫星功能更强大。
2023年7月31日—8月06日,内蒙古交警新媒体共发布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原创
8月9日晚,国乐大师方锦龙亲临《乐动敦煌》现场。观看演出后,上台进行
【环球网科技综合报道】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安部出台了《文化和旅游
第26届全国高校毕业生双选会在深圳会展中心举办,提供超2万个优质岗位
人民网南京8月11日电据江苏省委组织部消息,2023年8月11日,宿迁市第六
X 关闭
X 关闭